馬駿:積極探索建立“四鏈融合”科技金融創新生態區|兩會聲音
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來源:@國際金融報微博
2024年安徽省科技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6%,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居全國第6,全省落地私募基金規模近1.8萬億元……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以下簡稱“安徽省分行”)圍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高質量建設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在全國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探索出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金融發展新路徑。
經過一年多探索,“共同成長計劃”得到科技企業、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廣泛參與。截至2024年末,全省108家金融機構加入“共同成長計劃”,為1.2萬戶處於初創成長期的科技企業投放貸款超1700億元,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馬駿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安徽省分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探索建立“四鏈融合”科技金融創新生態區,力爭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特區”效應和資金“窪地”。

推動資金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馬駿表示,安徽省分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聚焦安徽省“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圍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強化“科技出題、金融答題”,高質量建設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在全國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金融支持科技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良好進展。
探索“聚鏈式”科技金融,推動資金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對於更長周期的科技創新基礎研究項目,指導開發性金融機構創新“財政資金+開發性金融+專業化公司”融資模式,支持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大科學裝置建設。同時創新推出“成果轉化貸”“科技研發貸”等信貸產品,賦能科技成果轉讓和產業化的金融需求。如徽商銀行創新推出的研發科技成果貸,已為35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貸款2.52億元。
探索“全鏈式”科技金融,推動資金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緊緊圍繞新能源汽車等安徽省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未來產業,構建貫穿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譜係,形成初創期“信用貸”、成長期“接力貸”、成熟期“並購貸”等200多款金融產品。
探索“延鏈式”科技金融,推動資金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創新“選擇權貸款”“銀投聯貸”等產品,通過未來收益權、員工持股、股權回購等方式,促進科技人才分享共同成長收益。強化金融對科創企業及科創企業家、科研人員個人的聯動服務,為科創企業家、科研人員提供定製化、專屬金融服務,鞏固金融與企業、人才之間的穩定合作關係。
2024年末,安徽省科技企業貸款餘額達7551億元、同比增長26%;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國第6;在安徽落地的私募基金規模達1.79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科技擔保累計業務達到1528億元,服務企業約2.1萬家;科技保險風險保障額1.17萬億元。“共同成長計劃打造一流科技金融生態”、“多元化融資方案支持國家核聚變能應用”入選全國科創金融改革優秀案例,被人民銀行總行在全國推廣。
實施“共同成長計劃+”專項行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發展耐心資本,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傳統信貸模式雖然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定融資支持,但並未觸及科技信貸風險收益難匹配的主要矛盾,沒有根本解決“不敢貸、不願貸”問題,科技創新缺乏長期耐心的金融支持。
馬駿介紹,為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安徽省分行聚焦科技信貸風險收益不匹配矛盾,全國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實施“共同成長計劃+”專項行動,推動構建“股貸債保擔”聯動的科技金融服務支撐體係。
實施“共同成長計劃+專業能力提升”行動。鼓勵銀企雙方自願平等協商簽署“貸款合同+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推廣“遠期共贏”等更加靈活的利息償付方式以及認股權等金融服務優先權,平衡貸款收益和風險,促進銀企雙方從注重短期效益轉向長期合作。
實施“共同成長計劃+業態融合共生”行動。引導股權、擔保、保險等多金融業態加入“計劃”,聯合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探索認股權登記交易試點,推動認股權貸款收益跨市場互換業務,先後落地全國首單私募“科技創新+專項用於集成電路”雙貼標公司債券、全國首單“科技創新+長三角一體化”雙標債券等產品。
實施“共同成長計劃+政策保障賦能”行動。製定科創金融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方案,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搶抓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機遇,累計為780個項目發放貸款228億元,金額居全國前列。配套設立80億元的“皖美伴飛”共同成長計劃專項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定向提供低成本央行資金支持。將“共同成長計劃”簽約企業納入省級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引導資金池優先支持對象。
經過一年多探索,“共同成長計劃”這一更具有市場化、長期化、耐心的科技金融製度機製,得到科技企業、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廣泛參與,初步形成“金融支持科技、科技助推產業、產業反哺金融、金融惠及人才”的良性循環生態鏈。截至2024年末,全省108家金融機構加入“共同成長計劃”,為1.2萬戶處於初創成長期的科技企業投放貸款超1700億元,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構建政銀企融資對接平台
從安徽的探索實踐看,科技金融的發展經曆了一個不斷探索完善提高的過程。馬駿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分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探索建立“四鏈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科技金融創新生態區,力爭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特區”效應和資金“窪地”。
首先,完善信息歸集。歸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上的信息和數據,建立基礎科研、科技成果轉化和科創企業信息庫,為融資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其次,加強政府增信。整合或出台政府增信措施,如在現有風險補償資金池中單列額度、提升補償比例,推動貼息、獎補資金落地,優化支持範圍和兌現流程,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
再次,提升政策協同。融合“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硬措施”,為金融政策提供配套支持。
同時,開展融資對接。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構建政銀企融資對接平台,實現“雙向選擇”。引導科技金融產品實現線上發布、智能匹配、審批授信,加強與初創期企業對接,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資金支持。
此外,實施效果評價。按行業主管部門維度,評價企業獲得政策支持的有效性和惠及麵,並對主管部門可視化、精準化推送。基於評價結果,掌握政策堵點難點,以便調整優化和協調解決,提升服務效果,打造不斷成長的生態係統。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