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薑樊)“今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將呈現出‘先抑後揚’的趨勢。”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近日在《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報告(2021-2022)》發布會上表示,以股票為代表的權益類資產仍將成為今年投資者資產配置的熱點。權益類資產的“前低後高”走勢,可能在下半年帶動權益類金融產品的熱度回升。
實際上,自去年底開始,權益類資產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成為眾多基金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較大回撤的主要原因。不少投資者在恐慌情緒下“割肉出逃”,多家基金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今年均發出“致投資者的一封信”,提醒投資者切莫盲目離場。同時,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亦紛紛自購產品,以穩定投資者信心。
“在市場持續下跌和理財產品全麵淨值化的情況下,2022年財富管理機構將更加重視投資者權益保護和投資者教育。”連平認為,海外經濟金融風險事件頻出,全球資本市場波動風險加劇,財富管理機構將通過加強內部管理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此外,共同富裕亦將催生財富管理長期需求。連平表示,金融改革開放增強財富管理供給能力。若以浙江的共同富裕標準為參照,未來10年全國將至少新增300萬億元的財富管理需求。資本市場改革深化,權益資產供給多元。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資選擇,使其能夠更便利地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紅利。
根據植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1年底我國平均每戶家庭財富規模約113萬元;平均每戶家庭流動資產(不包含房地產)規模約51萬元;平均每戶家庭通過財富管理機構管理的金融資產規模約27萬元。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長,成為我國財富管理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盧茜
舉報/反饋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