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DeepSeek
- 编辑:5moban.com - 18來源:北京商報
日活超3000萬,當DeepSeek以“開源免費”的顛覆性姿態入場,一場關於技術創新、應用落地的深層思辨在科技圈掀起。
“免費用!免費用!這回是真的把提示詞工程幹死了”,不過LangGPT社區創始人雲中江樹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我的心態比較開放,社區建立之初就認為這是階段性事物”。“單純地追熱度永遠追不上”,楓清科技(Fabarta)聯合創始人兼CTO楊成虎更關注DeepSeek背後的創新土壤……
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屬於DeepSeek的時刻,從業者自DeepSeek獲得的熱情、信心和加持,很快就能從產品端體現。

從“提示詞工程”到“零門檻革命”
“GPT-o1出來時,我就感覺不怎麽要寫提示詞了,但是一個月1000多元的訂閱費是真貴,DeepSeek直接免費用,這回是真的把提示詞工程幹死了!”春節前,雲中江樹就下了定義。
作為國內最大的提示工程社區創始人,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LangGPT社區的本質是分享AI玩法,我們建立之初就認為提示詞是階段性事物,我自己也做了自動優化的事情,AI真正要發展是要落地的,落地是係統性工程。國內社區型產品本身也很難獲得融資和盈利,我們的心態比較開放”。
他用韋恩圖來說明,人已知而模型未知的區域正在萎縮,人未知而模型已知的區域正在快速擴大,也就是說AI正在變得比專家還要聰明,提示工程要從麵向過程的提示方法向麵向目標的提示方法轉變。雲中江樹給出一個公式:必要信息+清晰目標=高質量輸出。
更大的變化在於,OpenAI通過API接口構建技術壁壘,DeepSeek選擇將模型架構與權重參數完全開源,這種“技術裸奔”策略直接打破了行業慣例。
“DeepSeek的背後是一支非常具有極客精神的團隊,對技術充滿理想主義,開源做得也很徹底”,楊成虎從DeepSeek第一個版本開始,就已經在關注深度求索(DeepSeek運營公司),不管從自我學習還是個人興趣角度,他對DeepSeek都興趣十足。
容聯雲大模型產品負責人唐興才則向北京商報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經過實際測試,基於DeepSeek,容聯雲在會話質檢、會話數據挖掘等方麵的準確率提升了2—3個百分點”。
從“極限壓縮”到“創新土壤”
成本、成本,2024年後半年以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零一萬物CEO李開複多次強調,“中國工程師確實找到了各種方法來降低成本,提出了新的算法,設計了新的模型結構,大大加速了模型訓練進程的同時,使其能夠在能力較差的芯片上運行,無論是國產還是非國產芯片都適配”。
以DeepSeek等中國團隊為例,“與美國團隊之間的技術差距從兩年前的七年縮短到了幾個月,這是巨大的進步。訓練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推理成本降低到大約三十分之一”,李開複說。
重要的是,這種極限壓縮,不但沒有影響大模型的能力,反而讓業內人士更相信AGI(通用人工智能)。
用心識宇宙(Mindverse)的創始人兼CEO陶芳波的話說,“整個春節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捧著他們的每一篇論文,一邊拍大腿一邊感歎”。
他這樣解讀,“大模型訓練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軟硬一體的工程,而DeepSeek幾乎重新設計了絕大部分關鍵組件:MLA、GRPO、DeepSeekMoE、DualPipe、FP8混合精度、R1-Zero、MTP等等。範圍之廣,密度之大,非常震撼。從學術視角看,這些創新中很多單拿出來,都達到頂級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的水平”。
楊成虎也向北京商報記者特別強調了創新,“持續可循環的創新土壤,對整個社會和廣大技術創業者來說更有長期幫助,這個領域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單純地追熱度永遠追不上,希望在創新的土壤下去創造熱度”。
從“模型競賽”到“應用比拚”
應用端的反應是檢驗技術的直接窗口。“春節後,我們收到的很多谘詢不是有關算力的,而是想讓我們幫助他們調用DeepSeek開發自己的應用”,一位雲廠商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
廣東共建未來教育科技的負責人劉俊就想做開發,不過是間接的。“我想讓DeepSeek幫我在應用開發服務商中篩選一家適合我們公司的,就像是買麵膜,我隻關注功效不在乎品牌,幫我在淘寶那麽多商家裏找到符合我要求的”,他給北京商報記者打了個比方。與DeepSeek互動時,他強調了價格透明,DeepSeek給了他四家公司備選,“我已經聯係了一家”。
已推出應用的企業則快速接入,“DeepSeek有利於我們這種大模型應用企業或者其他需要大模型能力的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接入並使用相關技術服務,有效降低了技術應用門檻”,唐興才說,“容聯雲的大模型應用已經接入DeepSeek,我們在大模型之上根據不同行業和業務場景定製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從而推動銀行、保險、證券、醫療等各個領域的數智化應用和發展”。
DeepSeek掀起的這場狂歡,本質上是中國科技創新範式轉型的縮影。當開源策略打破技術壟斷,當應用創新重構價值分配,當生態競爭取代單點突破,從業者正在見證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我認為現在在中國,AI-First應用百花齊放的土壤已經具備,那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就具備優秀App開發能力的人,如今已經擁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李開複說。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