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舉百全網
中國網財經8月1日訊(記者 暢帥帥)“雙碳”目標下,如何有效調動企業力量推動低碳轉型,成為當前產業界關注的話題。7月27日,第二屆“智薈中歐ⷥ京論壇”在京舉行,政、商、學界就“雙碳目標下的產業優勢再造”展開探討。據悉,論壇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能源基金會特別支持。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從存量和增量的關係出發,指出中國能源和經濟的綠色轉型,必須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代舊、激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
他認為,當前存在衰退型減碳、增效型減碳和創新性減碳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前兩者都是防禦性戰略,而創新型減碳是通過創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是一種進取型戰略。推動從防禦性戰略轉向進取型戰略轉型,一個大的方針是在穩住存量、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和安全的前提下,把重心轉向更快地擴大增量,對能夠增加產出、促進增長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產品提供強有力的激勵。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在致辭中表示,企業是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力量,推進“雙碳”工作雖然在短期內會給企業帶來一定成本,但長期來看將有利於企業降本增效,保持核心競爭力。
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發起並參與的企業“雙碳”行動專題調研結果來看,多數企業的“雙碳”目標意識顯著提升,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但與此同時,企業自身碳管理的相關能力建設還有待提高。
汪泓表示,學院倡議企業自上而下開展“雙碳”行動,重塑“碳管理”。首先,企業要做到“戰略先行”,積極開展“雙碳”的戰略研究和目標製定;第二,企業要主動進行碳管理體係建設,這其中既包括建設新的體係,也包括融合不同體係,比如碳排放管理體係、能源管理體係、環境管理體係等;第三,企業要有意識地進行包括數據、技術、交易在內的碳資產管理。在實現自身“雙碳”目標的基礎上,企業還可以通過技術、金融等多樣化的手段來賦能政府、行業及社會大眾,零碳發展對企業來講是大有可為之事。
“降碳創新的長遠回報相當可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京東運營及供應鏈管理學教席教授、副教務長趙先德指出,“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在供應鏈不同環節、扮演不同角色的企業都需要為之努力。雖然降碳創新在初期往往需要投入,但從長期來看,企業可以通過這些投入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時憑借產品的綠色低碳獲得更大的市場和收益。
中國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院長張良棟分享了電網企業在服務“雙碳”方麵的實踐。一方麵在發電側,電網企業要支撐能源供應的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新能源消納,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另一方麵在用戶側,電網企業要助力用戶節能降碳增效,大力推進“新電氣化”,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他強調,“雙碳”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技術進步加政策引導的“雙輪驅動”下,未來“雙碳”領域會產生巨大的投資機會。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副教務長許定波指出,碳中和相關技術在每一個領域都還有巨大的潛力,如何切實地將這些潛力轉變為企業生產率的提升,還需要解決激勵機製的問題。在“雙碳”目標下,企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就需要思考並解決公司內部的短期行為,並和資本市場就長期價值創造做好有效溝通。碳中和在傳統經濟學上來講是一個外生性問題,企業以排放和汙染獲取的經濟效益屬於自身,但環境問題是由整個社會承擔,這就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機製和社會監督,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許定波向中歐校友企業發出倡議:“無論環境如何,你們都要做‘良幣’,這是企業家理應肩負的對人類未來的基本社會責任。”
此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巴黎和平論壇主席、WTO前總幹事帕斯卡爾ⷦ米(Pascal Lamy)提出,當今世界各個領域的不確定性,都有可能削弱碳中和在各國議程中的優先級。但是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帶來災難性後果,實現碳中和,應該成為世界各國團結一致努力達成的首要目標。他認為,“雙碳”事關三大議題——貿易、金融和技術,三個議題的共同點在於都需要全球協作。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