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一個人的體位由臥位變為站立位時,受重力影響,血液停留在腹部和下肢,血壓會有所下降。一般收縮壓會下降5-10mmHg。但如果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血管舒縮調節功能障礙,血壓會下降得更厲害,達到甚至超過20mmHg,出現明顯的低血壓症狀。近年來,臨床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體位性低血壓與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密切相關。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
2.體位性低血壓是老年人和兒童的常見病。據統計,體位性低血壓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占15%,而在75歲以上老年人中可達30%-50%。體位性低血壓分為突發性和繼發性兩種。植物神經係統突然功能障礙導致垂直小動脈收縮功能障礙,慢性營養不良或使用降壓藥、鎮靜劑後常發生繼發性疾病。
3.體位突然改變或服用降壓藥,在血壓突然下降的同時,腦缺血的風險大大增加,應引起高血壓患者的高度重視。低血壓時,站立時出現頭暈,有時伴有輕微頭痛、惡心、站立不穩,嚴重時出現昏厥。夜間如廁、早晨起床、運動時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由臥位改為站立位更明顯。頸動脈硬化常發生在老年人,轉頭時也會發生,主要是低血壓引起的腦血流量減少。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