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消息 中國汽車產業輿情報告2022(上半年)發布 奧迪、比亞迪、蔚來、特斯拉、保時捷等上榜
原標題:《中國汽車產業輿情報告2022(上半年)》發布:四大維度研判十大熱點事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杜巧梅 北京報道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汽車工業在增加就業、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等關鍵領域意義重大。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達4.4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9%,是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撐。
同時,由於產業鏈長,對上下遊相關產業帶動效應強,汽車工業的發展直接關係到群眾就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過,2022年上半年,“黑天鵝”事件頻現。全球半導體短缺疊加全球疫情,汽車供應鏈屢受衝擊,龐大的製造體係暴露出脆弱的一麵,成為汽車產業健康運行的重要威脅。尤其是今年4月份,受疫情多點散發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汽車市場需求不足與供給短缺並存,導致汽車消費下滑明顯。
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僅有128.2萬輛,同比下降43.5%,1-4月份累計產量也僅有795.3萬輛,同比下降7.8%;1-4月份車輛購置稅978億元,同比下降28.43%,其中4月份的購置稅數據僅有153億元,同比下降53.3%;1-4月份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隻有13335億元,同比下降了8.4%。4月份的汽車類零售總額隻有2567億元,同比下降了31.6%。
不過,隨著5月、6月中央和地方一係列促進汽車消費政策的發布和實施,上半年汽車產銷逐步好轉。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94.3萬輛,同比增長22.6%,環比增長43.5%;今年1-6月,全國乘用車累計零售926.1萬輛,同比下降7.2%,同比減少71.5萬輛。
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全球汽車工業向新能源轉型的大潮中,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持續領跑。
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100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3.23%。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810.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0.93%。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220.9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0.6萬輛,增幅100.26%,創曆史新高。
在中國汽車產業上半年不平凡的曆史進程中,影響汽車產業走向的事件有哪些?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麽?這些事件和問題又是如何影響汽車產業發展方向的?
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旗下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聯合大數據及AI智能應用提供商數說故事,共同推出《中國汽車產業輿情報告2022(上半年)》。本報告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財經數據中心、數說故事旗下的互聯網大數據獲取與分析平台數說聚合,整理出2022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業各類輿情事件數據,並根據傳播總聲量,篩選出公眾最關注的十大輿情事件,從事件回顧、傳播概況、關注人群、產業觀點等四大緯度,梳理十大事件產生根源、事件走向、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以及業界的研判和事件帶來的啟發。
2022上半年汽車產業熱點概述
由於2022上半年中國汽車產業整體發展環境的特殊性,公眾關注的熱點和討論的話題與2021年相比也呈現出極大的不同。
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輿情報告2021》顯示,2021年,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麵:一是關於產品質量和安全的事件(占比50%),二是關於品牌傳播和營銷“翻車”事件(占比20%),三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帶來的影響(占比20%),四是因特斯拉女車主上海車展維權引發的社會性事件(占比10%,但是全網總聲量排名第一)。總體來看,2021年十大熱點事件中,公眾對汽車產業的關注更聚焦於某一汽車企業或某個產品的安全問題。
不過,從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聯合數說故事的最新統計數據來看,2022年上半年,與整體汽車產業產銷和宏觀產業運行情況相關的公共議題正成為公眾最關心的內容。
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延續了去年產銷兩旺的趨勢,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是,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中國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麵臨著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供應鏈危機。芯片短缺、零部件保供、新能源汽車價格上漲、政策救市也成為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寫照。
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聯合數說故事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公眾關注的汽車產業十大事件(按照全網總聲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
新能源汽車大麵積漲價、600億元乘用車購置稅減征、全國兩會新能源汽車提案議案、奧迪小滿廣告抄襲、比亞迪停產燃油車、蔚來汽車墜樓試車員身亡、疫情下上海汽車產業及供應鏈安全、造車新勢力解約應屆生、特斯拉刹車失靈 車主承認造謠、保時捷減配風波。
從2022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業十大熱點事件來看,公眾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麵:
一是關於與整體汽車產業產銷和宏觀產業運行情況相關的公共議題,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車大麵積漲價、600億元乘用車購置稅減征、全國兩會新能源汽車提案議案、比亞迪停產燃油車、疫情下上海汽車產業及供應鏈安全。此類事件占比最大,達到50%。
二是特斯拉刹車失靈 車主承認造謠、保時捷減配風波等與消費者維權相關的議題,占比20%。
三是蔚來汽車墜樓試車員身亡、造車新勢力解約應屆生等與汽車產業相關的社會性事件,占比20%。
四是關於品牌傳播和營銷事件,主要是奧迪小滿廣告抄襲事件。
從事件進程來看,2022年上半年十大熱點事件中與產業相關的公共議題和社會性議題傳播周期呈現出傳播時間久、時間跨度大的特點。尤其是對“新能源汽車大麵積漲價”的討論,幾乎貫穿2022年整個上半年;對“疫情下上海汽車產業及供應鏈安全”的討論貫穿了整個二季度;即便是保時捷減配事件也從3月底持續到5月下旬。
在影響力方麵,新聞成為熱點事件中聲量占比最高的內容,也是事件走向的重要推動力。在2022年上半年汽車產業十大熱點事件中,除了微博博文主導的“奧迪小滿廣告抄襲”事件外,在其他九個事件的討論中,新聞的聲量最高。以“新能源汽車大麵積漲價”為例,事件共產生392,775條相關討論,其中新聞帶來的聲量高達273,925條,占比接近70%。
在內容發布平台的選擇上,微信和微博成為社會公眾參與熱點事件討論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同時,短視頻帶來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
基於以上分析,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對於中國汽車產業未來輿情做出如下判斷:
1.⠦𛊦𐍦動經濟的作用重大,產業政策則是決定我國汽車產業走向、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和刺激消費者購車的關鍵因素。
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實施對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和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今,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驅動逐漸向市場驅動轉向。如何解決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過程中的難點,將是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必須麵對的問題。
同時,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比亞迪停產燃油車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邁出了具有曆史性意義的關鍵一步,但是,歐美傳統汽車巨頭也在加速轉型,中國自主品牌能否持續領跑,也將成為公眾長期關注的話題。
此外,汽車產業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疊加疫情給全球供應鏈帶來的影響,重塑穩健的供應鏈是我國未來汽車產業麵臨的共同挑戰,“強芯補鏈”也是我國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必修課。
2.⠦關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消費者維權事件的熱度不減。
無論在燃油車時代還是新能源汽車時代,汽車產品質量和安全事關消費者生命安全,也始終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提升,消費者維權事件屢見不鮮。從2021年特斯拉女車主上海車展車頂維權到2022年保時捷減配事件,在引起產業熱議的同時也給企業敲響警鍾——做好產品和服務,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才是企業行穩致遠的發展之道。
3.⠤孩똩擴張的同時需要兼顧人文情懷。
蔚來汽車對墜樓試車員身亡回應被指冷血、造車新勢力解約應屆生兩個事件反映出頭部造車新勢力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在人文關懷領域的缺失,在踐行社會責任方麵還需著眼長遠發展。
4.⠂ ⠤孥牌傳播應尊重原創,堅守底線。
品牌形象的樹立和維護從來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作為全球知名的豪華車品牌,品牌形象至關重要。而對於奧迪來說,雖然最終與“北大滿哥”達成共識,視頻重新上線,但此次小滿廣告抄襲給品牌形象帶來的負麵影響巨大。“奧迪小滿廣告抄襲”也再次掀起了業內對“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原創”的討論,呼籲尊重和保護原創內容。
奧迪小滿廣告抄襲事件給所有汽車品牌敲響警鍾——車企和品牌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與用戶有效溝通、如何通過社交平台正確發聲並維護品牌形象。
附錄:
1.⠲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
為整合並強化資源,做大做強在汽車全產業領域的專業度和影響力,21世紀經濟報道於2021年11月成立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重點關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汽車發展新趨勢,研究從生產端到消費端乃至整個汽車產業鏈的重塑等重大課題,製作與發布相關研究產品與報告,致力於促進整個汽車產業鏈條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推動和塑造更好的汽車全產業鏈生態圈。
2.數說故事:
數說故事(DataStory)成立於2015年,公司以雙總部模式運作,總部同時設立在廣州及珠海橫琴,在北京、上海、成都等主要核心城市均設有本地化分支機構。
數說故事構建了從數據收集、治理、分析、建模到商業應用的全價值鏈解決方案,基於多年的產業深耕,沉澱數說故事獨有的方法論體係及寶貴實踐經驗,完整覆蓋產品創新、品牌營銷、內容營銷、渠道銷售、用戶運營、風險預警、投資顧問等豐富的商業場景。
3.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財經數據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財經數據中心,是以南方財經大廈為重要載體,以“南財雲平台”為重要支撐,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 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麵向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全球交易信息和各類市場數據,以及宏觀經濟預警、區域經濟監測、營商環境追蹤、金融風險監控、產業研究等綜合解決方案。
4.數據源及方法論
聲量統計數據源:新聞、論壇、微博、微信、短視頻、嗶哩嗶哩、知乎
互動量統計維度:新聞(評論)、論壇(評論)、微博(轉發/評論/點讚)、微信(閱讀/點讚/在看)、抖音(分享/評論/點讚)、快手(評論/點讚)、嗶哩嗶哩(評論/點讚/投幣/收藏/彈幕/轉發)、知乎(評論/點讚)
輿情事件複盤:通過對不同社媒的反饋、渠道的分析、以及觸達人群的洞察,更客觀地還原事件的影響。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